前幾天,和莎媽聊起一個話題,家境不同的人,到底能不能做朋友。
越聊就覺得越扎心,有時候覺得,朋友不該用這種標準來衡量,可有時候又覺得,圈子不同,很難強融。
從小到大,身邊越來越多朋友漸漸走遠,不是因為忙,也不是因為懶,而是少了那么點聯系的理由。
能說的話題越來越少,生活方式越差越遠。
只能靠回憶硬撐,即使曾經多熟悉,恐怕也難以維系。
結論或許有那么點扎心:好的友誼,也要門當戶對。
01
假期剛過,就聽到各種吐槽和感慨,其中一個故事戳中了我。
故事的主人公是個95后。
十一去了大學室友老家玩,畢業后首次重逢,室友盡了地主之誼,熱情接待:
開著瑪莎拉蒂去火車站接她,安排她住自己家的別墅。
朋友能如此盡心本來是件開心事,結果姑娘心里卻很不舒服。
以前只知道室友人很nice,待人也一向慷慨大方。
沒想到她家境這么好,突然之間有了一種距離感,特別是坐上那輛瑪莎拉蒂,第一反應竟然是:腳不知道往哪兒放。
一路很拘謹,內心也悵然若失,總覺著這樣大的家境差距,注定會漸行漸遠。
其實,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跟“不同”的人做朋友。
家庭背景,教育經歷,個人習慣上都有差異。
而且這些差異會隨著友情加深日益顯現。
比如兩個人去旅行。
一旦消費觀念上有沖突,大家都不痛快。
享受型的認為“窮家富路”,出來玩更要盡興。
節儉型的可能更傾向于窮游:
直飛變轉機,飛機改臥鋪;
星級酒店變成便宜的民宿,泡面自帶,還自己做飯;
刷店逛街不存在的,最好能去特產街試吃薅點羊毛;
要想旅途過得去,基本要努力調整到兼容模式,用忍耐和包容來解決問題。
但忍一路容易,一直忍總會爆發。
曾經看過一個網友發帖求助。
自己從小玩到大的真朋友。眼看著她20歲未婚先孕,而后結婚。
現在孩子五歲,一家三口租地下室住,老公整天吊兒郎當,沒有正經工作。
抱怨的永遠是老公沒錢,孩子上學,順便借錢。
而你想找她聊聊,她聽不懂也不想聽。
“就覺得二十多年的友情,因為兩人差距拉大,變得越來越淡了。”
靠互相忍讓來維系一段友誼,可能還不如默契地保持距離避免雙方都累。
畢竟好的友情一定要能相處不厭,久處不倦。
02
前段時間,看到一段也so說的脫口秀。
富人的世界我們很難懂:
故事中,北京公司來了個香港富二代同事,家里非常有錢,工作只是為了找體驗。
自從接觸了外賣軟件“餓了么”,發現可以這么省錢,非常“上頭”,點了8000多塊的外賣。
段子中還描述了一個情景。
富二代跟爸爸吵架,結果爸爸撂了狠話:“以后一個月只給你十萬,看你怎么活。”
于是你發現,圈子不同,很難相容。
一個想聊紅酒雪茄,甚至是自家游艇上的掛鐘和氣壓計,另一個聽得一頭霧水,以為對方是在虛張聲勢,不知道這是別人的日常。
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,家境未必能決定一切,卻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眼界和三觀。
當你必須靠自己打拼的時候,擇業時顧慮就很多,必須評估風險。
而一個人可以靠家底的時候,他想的更多是放手一搏,成了固然好,沒成就再嘗試。
如果兩個人從思維模式到人生方向都大相徑庭,便難有共鳴,很難做深度溝通。
有一些家境普通的學生,會在留學期間接觸到不少富二代,很像跟他們一起玩。
結果發現,除了很燒錢,刷爆了幾張卡,似乎也沒有什么收獲。
畢業后也就再沒交集。
可能一度看起來親密無間,但說到底,還是來自不同的世界,還要去到不同的方向。
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
交朋友,也講究門當戶對。
否則條件不好的人難免會產生自卑的情緒,甚至是極端的仇富心理。
條件好的也得如履薄冰,生怕別人誤解自己,一句話說不好就傷到別人自尊心。
顧慮太多的友情,就像鞋里面進了沙子,能繼續走,但就是腳難受。
心懷芥蒂的友情很容易“塑料花”,一戳就破。
03
《歡樂頌》熱播的時候,有很多文章分析,現實中,五美各自身份背景差距太大,根本就住不進一個小區。
也不盡然。
樊勝美跟曲筱綃相遇的概率很大,可能是分到同一個寢室的室友,進了同一個單位的同事,或選擇了同一所學校的留學生。
但是否能把感情處好,就得畫個問號。
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:
家境差別很大的兩個人能不能做好朋友?
答案很扎心,不是不能,而是很難。
對兩個人都有極高的要求。
條件好的,一定得隨和。
條件相對差的,不能玻璃心。
雙方情商都要高,才能把友誼的分寸掌握好。
高贊答案中有人指出,同在《創造101》的楊超越和陳意涵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一個是村里的驕傲,心想著能脫貧就是勝利。
一個有自家投資的影視公司,座駕瑪莎拉蒂。
但窮女孩和白富美也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。
楊超越會送給陳意涵幾十塊的T恤和襪子,“我知道你不缺,但我想跟你分享”。
陳意涵也很珍惜,經常穿,不會看不起。
陳意涵送禮物也沒有刻意降低標準,一雙襪子就799元。
楊超越也不會覺得這是在“炫富”。
這也就要求,兩個人除了家境,其他方面一定要高度契合。
可能是共同的愛好,性格上合拍,有同樣的目標,有類似的經歷等等。
不過也要承認一點。
“平民窟女孩”后來的發展并不差,通過努力工作當上了“小富婆”。
這為友誼的長遠發展,也奠定了基礎。
04
除了演藝圈,拼多多創始人黃崢,他的學生時代跟許多人不一樣。
他就讀的杭州外國語學校,在教學上非常國際化,六年一貫制,保送大學比例高。
受高考影響很小,教學上更自由。
所以,杭外160多個同學里,有不少是有錢人家的孩子。
那個時候,黃崢的條件可能比不上很多同學,但黃崢的第一份工作谷歌上市后,他很快就“暴富”了,后來更是成了白手起家的富一代。
所以說,圈子也是流動的。
說起學生時代對他的影響,那便是樹立了“錢是工具,不是目的”的價值觀。
以及深刻地認識到,山溝溝里飛出金鳳凰是小概率事件,大部分富二代是非常優秀的。
美國的商業哲學家、成功學的創始人吉姆·羅恩曾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:“你是與你相處時間最多的五個人的平均值。”
也被稱為“五人定律”,你的性格、愛好、價值觀會跟這五個最親近的朋友很像。
簡單講,你能交到什么樣的朋友,你就是什么樣的人。
于是,越來越多年輕人拼命接觸比自己優秀和富有的人,想通過交朋友來提升自己。
可這種想法常常會因為本末倒置而落空。
因為,你要先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,這樣才能讓人拋開一切外在的條件,跟你做朋友。
說到底,不論是在物質積累上還是個人的修煉上,還是得多用心,盡量縮短你們之間財富和眼界上的差距,這樣才能更愉快地玩耍。
當然,如果你遇到了物質相差很懸殊的朋友,也一定要珍惜,以為這種友誼,真的來之不易。
自由撰稿人。冷眼看熱鬧,深度談人生。揭穿職場真相,解碼人生困境。你笨算我輸。微信公眾號:Jenny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