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有很多慈善基金和援助組織,比如2008年地震后成立的古天樂慈善基金,十多年時間無償捐建百余所小學。但要說全球最大的援助組織,那規模可就大到難以想象:每天都有至少5000輛貨車在路上,一年就能捐出530億。
1961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美國提出的一項決議:在意大利羅馬成立世界糧食計劃署(WFP),對全球各個急需救助的受援國開展以糧食為主、促進糧農生產為輔的援助計劃。誰也沒想到,這項計劃會發展到如此大的規模。
實際上,美國發起糧食援助的初衷并不單純:南北戰爭后科技逐步應用農業,大量富余導致北美乃至全球糧食價格暴跌。與其影響國內經濟,不如將余糧送給需要的國家換取其他利益,卻未曾想世界各國紛紛出資參與,才誕生了這個全球最大的援助組織。
成立初期,糧食計劃署運轉主要依賴各國政府派遣的人員和自愿捐助的資金,且援助對象需要經過申請審核再購買物資等各種步驟,效果被嚴重打折。所以,聯合國多次決議后直接給予特殊權利,可預先囤積物資再“先斬后奏”式的先援助后申請。
隨著規模的擴大,世界糧食計劃署需要救助的地區和群體范圍也越來越大,如今不僅要負責糧食救援,還把糧食安全、農業扶持以及營養保健等列入救援內容。目前在全球85個國家設有辦事處,每年為近億人提供各項援助。
2019年初,糧食計劃署公布報告稱“地球上仍有1/9的人沒有足夠的糧食”,其中一組數據令人無比震驚:糧食計劃署平均每天至少5000輛貨車在路上、20艘船在水中以及92架飛機在空中,四下奔波為各地送去援助物資。
在每年上億的援助對象中,14歲以下兒童占5800萬人,這也讓所需捐助的物資更加昂貴,其中母嬰用品和營養品就占總金額的1/3,約170億元人民幣。也可以這么認為,這個組織手上掌握了數千萬兒童的生命。
在糧食計劃署的規劃中,2030年前的目標是“實現全球零饑餓、降低兒童營養不良率和死亡率”,但實現這個目標所需的資金是一筆天大的數字,迫使該計劃公開接受社會捐贈,每年的受贈金額都在大幅攀升。
世界糧食計劃署收到的捐款總額已多年保持在400億人民幣以上。
2018年的捐款總額首度突破530億,但對于近億援助者而言,這筆錢仍然是杯水車薪,這還是在近萬工作人員絕大部分都是無薪志愿者的前提下。因此,救援計劃逐步轉向“授人以漁”,除戰爭區域外以農業技術援助為主。
2019年也門再度爆發內戰,多年內戰導致有800多萬急需糧食援助的人,成為糧食計劃署目前最大的援助對象,共設置有4個專門存儲糧食的倉庫,其中以阿布斯的倉庫最大,存有2萬多袋面粉,結果5月份被炸毀。